唐代杜牧一首《清明》流傳至今:“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轉眼清明將至,不少地區(qū)春雨淅淅瀝瀝,讓國人的哀愁悼念更添一層潮濕。作為中國傳統節(jié)日,清明節(jié)逐漸被賦予綠色環(huán)保的理念。常言道,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借著清明,老崔帶您看看國內外有哪些綠色生態(tài)殯葬的典范。
英國:棺木降解
英國在綠色殯葬方面非常。在1993年,英國就開辟了個綠色殯葬陵園,到現在為止,英國已經有了200多家自然陵園。
此外,英國還成立了一些相關的行業(yè)組織,比如說自然墓地協會。這一協會在網站上對有意加入這一新興行業(yè)的人設定了門檻:要求協會成員都尊崇環(huán)境保護的理念,用無害、可降解材料制作棺木,不使用化學材料。
其實,英國居民對墓地的要求并不是很苛求。墓地可大可小,只要是交通停車方便就行,如果旁邊有幾間農舍用于葬禮儀式會更加理想,佳是能夠選在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墓穴應該遠離泉水等飲用水源,同時考慮到左鄰右舍的感受;當地政府也會從安全角度考察設立墓地是否合適。此外,英國還要準確標識每個墓穴,使用地圖或者芯片、GPS來定位。協會還建議說,如果會員設立的綠色墓地終滿員,可以考慮把它捐給慈善組織管理。
在英國,綠色墓地每個墓穴一般收費是450到900英鎊(約合人民幣4500到9000元不等)。起初,家人都會在墓穴上方種上一棵樹,但由于這些樹木的長期管理不是很容易,后來大家也采取了一些變通的方法,比如種些適應本地環(huán)境的灌木,或者鋪上草坪等等。
美國:綠色墓園
據美國綠色安葬協會介紹,綠色安葬起源于英國。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美國創(chuàng)建了個綠色墓地,21世紀以來發(fā)展迅速,目前全美32個州有綠色墓地。這些墓地沒有任何鋼筋水泥等人工建筑,墓穴和周邊環(huán)境盡可能保持自然狀態(tài),其理論是人來源于自然,后也應該回歸自然。“塵歸塵,土歸土”。綠色安葬的骨灰盒或棺木都采用降解材料。土葬者尸體不涂抹防腐劑,用毯子、白布包裹或采用未上過油漆的薄木板、紙板做棺材。
紐約州綠色墓園位于紐約州北部的一個山坡上,是一片廢棄的奶牛場改建的,占地3200多公頃。四周森林與河流環(huán)繞,環(huán)境優(yōu)美。據該墓園管理方介紹,墓園一切都保持原始狀態(tài),不用除草劑,也不用人工澆水維護。
與傳統安葬費用相比,綠色安葬要便宜很多。土葬墓穴單價1000美元,每個面積約21平方米;火葬墓穴每個350美元,面積約5平方米。該墓園禁止立碑,也禁止使用水泥等人工材料,但允許在天然的石頭上銘刻死者的名字。墓園管理方承諾,所有墓穴的主人都可以性享有這片土地。
瑞典:科幻冰葬
冰葬早是由瑞典一家殯儀公司Promessa推出的。這種新的遺體善后服務方式,不但有利于環(huán)保,更能體現出對死者的尊重。
據報導,冰葬的具體操作方法是:在零下18攝氏度的環(huán)境下將死者遺體急凍,再將死者的遺體放入零下196攝氏度的液體氮中浸泡。在這樣的低溫下浸泡,有機組織很快就會脫水而變得異常脆弱,然后再利用超聲波將遺體粉末化成為骨灰。接著通過金屬過濾器,把骨灰中的金屬和其他雜質濾走。后,將死者的骨灰放在諸如用玉米粉這些天然物質制造的棺木里面埋葬。采用這種方式下葬,只需1年左右,棺木和死者的遺體就會被分解,一切盡歸黃土。
Promessa公司的項目主管、生物學家維格梅塞說:“采取這種方式,目的就是要保存遺體的生物形態(tài),同時避免使用有害的防腐液體,讓死者能更‘有尊嚴’地回歸生態(tài)回圈。”維格梅塞還打趣道:“墳墓上要種幾簇花,以便善用那‘肥料’的養(yǎng)分。”她說:“我希望自己死后化作一棵白杜鵑花。”
維格梅塞透露,她已向35個國家申請了此項。
環(huán)保主義者認為,冰葬這種方法比傳統火葬的效率要高出許多倍,而且不會產生環(huán)境污染問題。這種條件下產生的骨灰粉末很容易在自然條件下分解,回歸自然界的生態(tài)輪回,也因此可以更好地實現亡者落葉歸根的愿望。
不過,據了解,冰葬的價格比傳統的火葬更貴一些,所以,目前亞洲地區(qū)只有韓國引進了這種技術。
澳大利亞:直立棺材
澳大利亞墨爾本所在的維多利亞州一家殯葬公司推出了一種新型墓葬法,即把棺材由原來的躺式變?yōu)橹绷⑹?,以?jié)省墓地空間。
隨著環(huán)保意識加強,同時也為了節(jié)約費用,澳大利亞人采用火葬的人數穩(wěn)步上升。在澳大利亞,火葬費用大約只有土葬的一半。調查顯示,澳大利亞選擇火葬與土葬的比例,已從10年前的55:45提高到65:35。
澳大利亞人崇尚自然,墓地設計和管理也充分體現“生于自然、歸于自然”的綠色理念。當地不少墓園已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歷史,其中管理人員70%以上是綠化園藝管理專業(yè)人員。有的墓園與居民區(qū)相鄰,兩者相安無事。
瑞士:鉆石殯葬
瑞士推出了“骨灰鉆石”技術,即用死者骨灰中的碳制造出高品質“鉆石”,這種“鉆石”可佩戴在身上。此種安葬親人的方式既可大限度地節(jié)省空間,也可與已故親人長相守。
瑞士格勞賓登州一家公司發(fā)明了這一能將骨灰制成像鉆石一樣閃亮的人工合成晶體的新技術。據介紹,這種特殊的人工合成晶體是將骨灰凈化后在1500攝氏度高溫和5萬帕高壓下,經過3周到4周形成的一種類似鉆石的結晶體。因逝者生前生活環(huán)境不同,飲食習慣不同,他們的骨灰終會呈現出深淺不同的藍色。
這家公司的成品“鉆石”通常被鑲嵌在花崗巖底座上,如果死者親屬愿意,也可將死者的姓名與生卒年份用激光刻在“鉆石”上。
北京:生態(tài)安葬
所謂生態(tài)安葬,就是以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為價值導向,鼓勵和引導人們采用樹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遺體,使安葬活動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
按照民政部的總體規(guī)劃,到“十三五”末,在鞏固和提高全國年均火化率的基礎上,較大幅度提高節(jié)地生態(tài)安葬比例。北京在節(jié)地生態(tài)安葬方面,已經先行先試,根據市民政局之前下發(fā)的《關于全面推進綠色生態(tài)殯葬建設的意見》,到2020年,北京基本實現遺體處理無害化、服務環(huán)境園林化,力爭骨灰安葬生態(tài)化比例達到年安葬量的50%,骨灰撒海數量達到年火化量的4%以上,骨灰景觀撒散數量達到年火化量的2%以上;有墓地的區(qū)縣都要建設一處綠色生態(tài)墓地示范園。
在這個規(guī)劃的指導下,北京將全面推進生態(tài)葬法改革、推進殯葬設施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推進土地循環(huán)利用、推進殯葬設施科技創(chuàng)新、推進殯葬文化建設。
結語:綠色祭祀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在清明節(jié)慎終追遠、祭奠先人,已是中華民族綿延2500多年的文化傳統。近年來,隨著文明理念的進步,鮮花寄思、植樹祭祀、時空郵箱、網絡祭奠、召開家庭“追思會”等紀念形式還是逐漸蔚然成風。
生態(tài)、綠色、低碳、環(huán)保的祭祀方式,不會影響我們對先人的深情追憶,但會塑造一個新的社會風尚。
正是: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不如上個環(huán)保墳。借問綠色何處有?追思先人傳承存。
以上就是今天的環(huán)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