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澄清池的運行
各種澄清池,由于結構原理的不同,運行方式也各有特點。但不論其特征是什么,在正常的運行中,實際上都是進水、加藥和出水、排泥呈動態(tài)平衡的過程。所以,運行操作就是控制好這種動態(tài)平衡,使它經常保持在的條件下工作。
運行中要控制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是排泥量和泥渣循環(huán)量,此外運行中常遇到的情況還有:間歇運行、負荷變動、空氣的混入和水溫的波動等問題,也會影響正常運行。
- 排泥量
為了保持澄清池中泥渣的平衡,必須定期排除一部分泥渣,每兩次排泥時間的間隔,與形成的泥渣量有關,可由運行經驗決定。排泥zui也要掌握適當,如排出量不夠,會出現分離室中泥渣層逐漸升高或出水變渾,反應區(qū)中泥渣含量不斷升高和泥渣濃縮室中含水率較低等現象;如排泥量過多。會使反應區(qū)泥渣濃度過低,影響沉淀效果。
- 泥渣循環(huán)量
為了保持泥渣循環(huán)式澄清池的各個部分有合適的泥渣濃度,可調節(jié)泥渣循環(huán)量。泥渣懸浮型澄清器是帶懸浮泥渣層的設備,本來泥渣不呈循環(huán)狀態(tài),但有的設備為了提高澄清效果,附加泥渣循環(huán)泵,部分排出的泥渣通過此泵送入橙清器的空氣分離器進行循環(huán),此時可對泥渣循環(huán)量進行調節(jié)。
- 間歇運行
由運行經驗得知,如澄清池短期停止運行(例如在3h以內),那么在啟動時無需采取任何措施,或只是經常攪動一下以免泥渣被壓實。如停運時間稍長(例如3-24h),由于泥渣被壓實有時甚至有*現象,在恢復運行時應先將池底污泥排出一些,然后增大混凝劑聚合氯化鋁投入量減少進水量,待出水水質穩(wěn)定后再逐漸調至正常狀態(tài)。如停止時間較長,特別是在夏季泥液容易*發(fā)臭,在停運后應將池內泥渣排空。
- 水溫變動
進水水溫如有改變,特別是水溫升高時,因高溫水和低溫水間密度的差別產生對流現象,會影響出水水質。
- 空氣混入
對于澄清器,因為水流的方向一直是由下向上的,所以當水中夾帶有空氣時就會形成氣泡上浮攪動泥渣層使泥渣帶出而影響水質。對于水力循環(huán)澄清池水流要經過兩次轉折再進入分離室,故一般情況下氣泡不會帶入泥渣層。
二、澄清池的運行管理
- 初次投運
澄清池在投運前應*行混凝模擬試驗,確定*混凝劑聚合氯化鋁和*劑量并檢查各部件是否正常。*投加量參照:混凝劑聚合氯化鋁投加量大與小的關系分析。
(1)盡快形成所需泥渣濃度:可使進水量為設計出水量的1/2-2/3,并增加聚合氯化鋁藥劑量(一般為正常藥量的1-2倍),減少*反應室的提升水量。
(2)在泥渣形成過程中,逐步提高泥渣回流量:加強攪拌措施并經常取水樣測定泥渣的沉降比,若*反應室和池底部的泥渣濃度開始逐步提高,表明泥渣層在2-3h后即可形成。若發(fā)現泥渣比較松散、絮凝體較小或原水水溫和濁度較低,可適當投加黏土促使泥渣盡快形成。
(3)當泥渣形成以后,出水殘留濁度應達到設計要求:如殘留濁度小于5-20度,可適當減少混凝劑聚氯化鋁投加量一直到正常加藥量,然后再逐步增大進水量直到設計值。
(4)當泥渣面達到規(guī)定高度時,應開始排泥,使泥渣層高度穩(wěn)定:為使泥渣保持*活性,一般控制第二反應室的泥渣5min的沉降比在10%-20%。
三、澄清池的調試
由于澄清池是將水的混凝處理與絮凝體的沉降分離合為一體的水處理設備,因此它的調試內容除包括混凝劑的篩選、*加藥量、*水溫、*混凝條件之外,還包括澄清池的*出力、zui大出力、zui小出力、zui適泥渣濃度、出力變化速度等。
- *出力調整
澄清池的*出力必須滿足出水水質的要求,因此*出力就是在出水水質合格情況下的zui大出力。調整時在*加藥量的條件下逐漸提高出力,并不斷取出水樣品測定殘留濁度、硅化合物和有機物,畫出設備出力與出水水質的關系曲線以確定zui大出力、*出力和zui低出力。
- zui適泥渣濃度
在進水水質、加藥量和設備出力一定的情況下,逐漸提高泥渣濃度(如5min沉降比),并不斷取出水樣測定殘留濁度、硅化合物和有機物等,畫出泥渣濃度與出水水質的關系曲線以此確定zui適泥渣濃度。
- 出力變化速度
為了解設備對水量變化的適應能力,應對設備的出力變化速度進行調整。調整時先將出力降至zui小出力,然后每隔一定時間(如1-2h)提高一次出力(如每次按設計值的5%-10%提升),測定出水水質,在出水水質合格的前提下確定出力變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