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谷研實業(yè)有限公司>>技術文章>>B細胞的表面結構以及來源
(一)來源、分布及數(shù)量
B細胞由骨髓淋巴干細胞分化為前B細胞,在骨髓微環(huán)境中發(fā)育、成熟為可識別抗原的成熟B細胞,后經(jīng)血液循環(huán)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成熟B細胞可在識別抗原后,進一步分化為能分泌免疫球蛋白的漿細胞和攜帶抗原信息的記憶B細胞。成熟B細胞在淋巴結中分布于淺皮質的非胸腺依賴區(qū),占淋巴結中淋巴細胞的25%;在脾中分布于白髓內,占55%;在外周血中占外周血淋巴細胞的30%。
(二)B細胞的表面結構
1.表面受體
(1)B細胞受體(Bcellreceptor,BCR):為B細胞表面的特異性受體,因其結構與免疫球蛋白相同,所以又稱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u rface membrane im munoglobulin ,Sm Ig)。 成熟B細胞表達有 SIgM 和 SIgD 兩種分子,它們都具有識別抗原的位點,與B細胞膜表面另一對分子Igα(CD79a)和 Igβ(CD79b)結合,將活化信號傳遞至胞質和胞核內,使B細胞活化。
(2)B細胞活化輔助受體:在 B細胞表面有一組輔助受體CD19 /C D21/CD81,它 們對B細胞的活化具有放大效應,它們中的CD21分子可與抗原的C3dg結合,利于B細胞激活。
(3)FcγR:能 與 IgGFc段結合。
(4)補體受體(CR):包括 CR1(CD35)和 CR2(CD21),分別能與補體片段C3b和 C3d結合,與相應配體結合后發(fā)揮免疫黏附作用。
(5)IL 受體(IL -R ):IL 是一組能介導白細胞和其他細胞間相互作用的細胞。B細胞活化的不同階段可表達不同類型的IL -R ,如 IL -1R、IL -2R、IL -4R、IL -5R、IL -6R等,它們與相應配體結合后對B細胞的活化、增殖、分化具有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
(6)促絲裂原受體:B細胞表面的促絲裂原受體有脂多糖受體(LPS-R )、葡萄球菌A蛋白受體(SPA-R)等,它們與相應配體結合后,可誘導B細胞活化、增殖。
2.表面抗原
(1)MHC抗原:包括MHC-Ⅰ類抗原和MHC-Ⅱ類抗原,后者在介導特異性免疫應答及對B細胞的活化具有重要作用。
(2)白細胞分化抗原(CD 抗原)
1)CD79a/CD79b:是由二硫鍵聯(lián)結的異二聚體,表達在除漿細胞外的B細胞發(fā)育的各個階段,是B細胞特征性標記。它們與BCR 以非共價鍵連接,介導抗原與BCR 結合信號的轉導。
2)CD19 /C D21/CD81:為三分子復合物,復合物中的CD19 在胞質區(qū)與多種激酶結合,將抗原刺激信息導入胞質,zui終激活B細胞。CD21 又稱CR2和 EB病毒受體。
3)CD80(B7-1)/C D86(B7-2):可與T細胞表面的CD28 或 CD152 結合,是T細胞活化的重要協(xié)同刺激信號。
4)CD40:可 與T細胞表面的CD40L結合,是B細胞活化、發(fā)生再次免疫應答和形成生發(fā)中心的必需條件。
(三)B細胞亞群
根據(jù)B細胞表面是否表達CD5,可 將B細胞分為B-1細胞和B-2細胞。
(四)B細胞的生物學功能B細胞主要誘導產生體液免疫,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功能。
1.產生抗體
(1)中和作用:抗體與胞內菌、病毒及細菌毒素結合后,阻止胞內菌、病毒對宿主細胞的感染,并使細菌失去毒性。
(2)調理作用:抗體的Fab段與病原體結合,F(xiàn)c段與吞噬細胞表面的Fc受體結合,使病原體固定在吞噬細胞表面,易被吞噬。
(3)補體參與的調理作用:即抗原-抗體-補體復合物與吞噬細胞表面的補體受體結合,病原體易被吞噬細胞吞噬。
(4)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IgG的 Fab段與病原體特異性結合,其 Fc段與NK細胞表面的Fc受體結合,激發(fā)NK細胞對抗原的殺傷作用,稱為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
細胞毒(antib odydependent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作 用。
2.呈遞抗原 B細胞表面的BCR 能結合可溶性抗原,通過外源性抗原呈遞途徑將抗原降解,并以抗原肽∶M HC分子復合物形式呈遞給T細胞,誘導免疫應答。
3.分泌細胞因子活化的B細胞可產生大量的細胞因子,參與免疫調節(jié)、炎癥反應等。如 TNF、IL -4、IL -10、LT能使B細胞增殖或分化,IL -8、TGF-β、IL -14能抑制B細胞的增殖或分化等。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yè)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yè)負責,環(huán)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guī)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