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學定購宏展LDP-150U低濕型恒溫恒濕試驗箱!
西北民族大學成立于1950年8月,直屬于*,是新中國成立后創(chuàng)建的*所民族高等院校。2003年4月,經*和*批準,更名為西北民族大學。
西北民族大學位于甘肅省蘭州市,占地2880多畝,分城關校區(qū)和榆中校區(qū)。經過60年的發(fā)展,學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主體,研究生教育、預科教育、繼續(xù)教育、職業(yè)教育和教育等協(xié)調發(fā)展的辦學格局。擁有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授予權、推薦應屆本科畢業(yè)生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權和招收“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碩士、博士研究生權,其中學校擁有10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為國家培養(yǎng)了各級各類人才10萬余人。學?,F(xiàn)有56個民族在校生22000余人。
西北民族大學是一所優(yōu)勢和特色比較鮮明的多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大學學校。學校設有59個本科專業(yè)、31個碩士點、4個專業(yè)學位碩士點、1個博士點和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yī)學、管理學等11個學科門類。中國少數民族經濟、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計算機應用技術為*重點學科;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格薩爾學、民俗學和宗教學為甘肅省重點學科;中國少數民族(藏、蒙古)語言文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社會學、漢語言為*特色專業(yè)建設點。
學校擁有一支以博士生、碩士生導師為中堅力量的教職工隊伍?,F(xiàn)有教職工15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900余人;具有專業(yè)技術職務的480余人;博士生導師11人,碩士生導師200多人。全國教師2人;全國教育系統(tǒng)*工作者1人;*突出貢獻專家5人;全國“千百萬人才工程”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選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23人,甘肅省“333”人才工程人選10人,“555”人才工程人選6人,“甘肅省跨世紀學科帶頭人”14人,甘肅省教學名師4人,甘肅省專家5人,獲甘肅省青年教師成才獎的教師40人,蒙古語言文學主干課程教學團隊被評為*教學團隊。
學?,F(xiàn)設有馬克思主義學院、經濟學院、法學院、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現(xiàn)代教育技術學院、體育學院、文學院、維吾爾語言文學學院、藏語言文化學院、蒙古語言文化學院、外國語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舞蹈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電氣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化工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醫(yī)學院、管理學院、預科教育學院、繼續(xù)教育職業(yè)技術學院等25個學院、4個獨立建制的研究機構、11個院所合一的研究機構和實驗中心、網絡與信息管理中心。建有1個*、*共建重點實驗室,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1個省級工程中心,1個省部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助人成功”的辦學理念,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大力加強學科專業(yè)建設,深入推進以學分制為基礎的人才培養(yǎng)方式改革,推進課程建設特別是精品課程建設,重視和支持教學改革研究。2000年以來,學校獲*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甘肅省教學成果獎21項,國家教改項目6項,省級精品課程21門。2007年,學校順利通過*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并獲得。
學校圖書館現(xiàn)有圖書資料251萬余冊,其中紙質圖書150萬余冊;博物館館藏文物1500余件,其中3級以上文物117件。圖書資料和館藏文物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學校注重科學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2001年以來,學校承擔各類科研項目818項,其中“863”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7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60項,省部級項目項目252項;出版專著569部,發(fā)表論文7996篇,被SCI、EI、ISTP等收錄124篇??蒲谐晒@得*獎勵2項,省部級獎勵305余項。學校研發(fā)《藏漢雙語信息處理系統(tǒng)》獲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藏文視窗平臺、字處理軟件和藏文》獲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受到了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的高度評價。學校編輯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獻》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獻》出版計劃,實現(xiàn)了我國珍貴歷史文獻的回歸與面世,在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被譽為敦煌學與藏學研究的又一個里程碑。
學校出版發(fā)行《西北民族研究》(*核心期刊)、《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自然科學版、藏文版、蒙古文版)。其中《西北民族研究》是ULICH’S期刊指南刊物,CSSCI來源期刊,民族類核心期刊,甘肅省一級期刊;《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被評為首屆全國社科學報,蟬聯(lián)2-3屆全國社科學報,*民族學類核心期刊,2009年被評為“中國北方期刊”?!段鞅泵褡宕髮W學報》自然科學版、藏文版被評為全國民族地區(qū)學報期刊。
學校堅持德育為先,以民族團結進步為價值追求,匯聚各民族文化,發(fā)揮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優(yōu)勢,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努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曾先后兩次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集體”光榮稱號,兩次被甘肅省授予“全省民族團結進步*集體”光榮稱號。學校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被授予“國家西部大開發(fā)突出貢獻集體”榮譽稱號。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積極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成為黨和國家民族政策與對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先后同美、英、法、德、俄、日本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交流和合作關系;成功舉辦了八次大型學術會議;先后聘請了150多位長期外籍專家,外教和近400位短期外籍專家,接收培養(yǎng)了400多名留學生。
*央、*和*、甘肅省委、甘肅省政府對學校的發(fā)展給予了極大的關懷和支持。*、*、彭德懷、陳毅、*、*、習仲勛、班禪額爾德尼·卻吉堅贊、賽福鼎·艾則孜、李鐵映、費孝通、司馬義·艾買提、鐵木爾·達瓦買提、司馬義·鐵力瓦爾地等黨和,*、甘肅省委、甘肅省政府領導同志都曾親臨學校視察指導工作,給各民族師生員工以極大的鼓舞和鞭策。
:李曉露 http://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