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場的建筑用砂主要都是由砂石生產線生產,由于開采天然砂對環(huán)境帶來不可修復的破壞,因此國家出臺了大量的政策限制天然砂的開采,機制砂就成為了建筑用砂的主要來源。
我國機制砂的工藝流程為:將卵石或礦石經破碎機破碎,再通過洗砂設備,對沙石沖洗,得到含泥量較少的細沙。在洗砂過程會產生大量的泥漿污水,這些泥漿污水是一種典型的黃色泥漿水,污水中的泥漿濃度高、比重大,且具有一定的粘性。目前,業(yè)內采用的自然沉淀法占地面積大,所需處理時間長,沉渣提取不易,處理效果差,槽罐車外運產生大量費用,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直接排放則會對水體造成污染。
那么,應該如何有效治理洗沙污水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種洗沙污水處理工藝。
預沉池內堆積的泥沙清渣方式采用人工定期清渣,清出的泥渣運至污泥干化場進行干化,定期清出外運至采礦回填區(qū)填埋。預沉池出水加入絮凝劑后進入二次沉淀池進行泥水分離沉淀,沉淀池內的泥漿采用泥漿泵輸送至壓濾機進行脫水處理,清水回到清水池循環(huán)利用,泥餅隨同干化場泥渣一并外運至采沙場回填區(qū)就近填埋。

水處理劑選用
pH調整劑:在絮凝處理過程中,絮凝pH值對水處理影響較大,主要是影響廢水中污染物的電荷狀態(tài)以及藥劑成分的水解程度,從而影響藥劑的使用量及出水效果。
混凝劑:起到電中和、吸附的作用,使廢水中的膠體粒子脫穩(wěn)或懸浮物團聚,可采用聚合硫酸鐵、聚合氯化鐵或堿式氯化鋁,參考投加量約20 mg/L。
助凝劑:應用于凈水處理的聚丙烯酰胺陰離子型高分子絮凝劑,參考投加量約6-12 mg/L,具體以實際出水水質調整加藥量,確保出水水質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