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療實驗室污水處理技術廠家
醫(yī)療廢水也就是來自醫(yī)院含有大量的病原細菌、病毒和化學藥劑,需要特殊工藝處理的廢水。醫(yī)院產生的廢水具有直接、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如果不經(jīng)過消毒、滅活等無害化處理,直接排入下水道,必會造成水、土壤的污染,易成為危害社會健康的一個“源頭"、導致介水傳染病的發(fā)生流行。因此,醫(yī)療廢水應專業(yè)處理后才能排放。
1.在工作時佩戴N95等具有防護功能的口罩及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口罩及手套需要及時更換;
2.在記錄當日污水處理設施運營狀況時要及時對使用的筆等用75%的酒精進行消毒;
3.工作結束時要使用肥皂液、消毒液并用流動的水洗手;
4.有室內污水處理設施的工程應強通風,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采用紫外燈照射等方式強化消毒滅菌。
5.嚴格按照污水處理工序進行處理,確保污水處理設施各項指標及工藝參數(shù)正常,必要時可將污水處理設施交與第三方運營;
6.對主要處理單元的設備要進行及時的檢查及更換,保證95%的設備完好率;
7.加強對醫(yī)療廢水處理消毒環(huán)節(jié)的監(jiān)督檢查,嚴禁未經(jīng)消毒處理或處理未達標的醫(yī)療廢水排放。對隔離區(qū)要指導其對外排糞便和污水進行必要的殺菌消毒;(
8.每日對污水中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總氮等進行監(jiān)測,確保醫(yī)療廢水、污泥達到《醫(y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466-2005)中傳染病醫(yī)療機構、綜合醫(yī)療機構中的相關要求;
9.低放射性廢水應經(jīng)衰變池處理;
10.洗相室廢液應回收銀,并對廢液進行處理;
11.口腔科含汞廢水應該進行除汞處理;
12.檢驗室廢水應根據(jù)使用化學品的性質單獨收集,單獨處理;
13.含油廢水應設置隔油池處理;
14. 一體化設備上面不要放置重物,不要行駛車輛,以防止出現(xiàn)坍塌危險。
15. 必須注意污水中不得有大塊固體物質進入設備,以免堵塞管道與孔口及損壞水泵;進水口應設置格柵等過濾裝置。
醫(yī)療廢水的處理好壞影響著人們的健康,所以在處理的過程中不但要保護好自身的安全,同時也要注意廢水處理達標后才能排放。
醫(yī)療實驗室污水處理技術廠家
氧化還原中和沉淀法
此類方法多適用于含六價鉻和具有還原性的有毒物質及金屬的有機化合物。主要用于處理含氰、含酚、含硫化物的廢水。常見的工藝過程是向廢水中加入氧化劑 ,經(jīng)過氧化還原反應后 ,使高毒性的物質轉化為低毒性的物質 ,再經(jīng)過混凝、沉淀將其從反應體系中除去。C r6 + 和 C r3 + 的無機物最高允許排放量分別為0. 5 mg /L 和 3. 0 mg /L。含鉻的廢液可用鐵、鋅等作還原劑 ,用廢堿液中和沉淀后 ,轉化為難溶鹽除去。
2.硫化物沉淀法
這種方法適用于含汞、鉛等金屬的呈酸性的實驗廢水。一般是向廢水中加入硫化鈉 ,生成難溶于水的金屬硫化物 ,然后與 Fe (OH ) 3 共沉淀而分離出去。
3.絮凝沉淀法
絮凝沉淀法不僅是處理許多工業(yè)企業(yè)污水中重金屬的有效方法 ,也是實驗室廢水處理的一種可行
方法。這種方法適用于含重金屬較多的實驗廢水 ,加入合適的絮凝劑 ,在弱堿性條件下可以形成絮狀沉淀 ,有效去除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 ,降低廢水的化學需氧量 ( COD ) 。
4.活性炭吸附法
這種方法多用于處理物理、化學方法不能處理的微量呈溶解狀態(tài)的有機實驗廢水。有機實驗廢水含有大量的廢溶劑、實驗殘液、有機酸等。其濃度高、排放量少的特點很適合活性炭吸附法處理。處理工藝流程為先把廢水中的有相分離出來 ,再用活 性炭吸附 , COD 的去除率可達 93%
5.焚燒法
每種處理方式都有其特定的處理性能 ,都不是萬能的。焚燒法一般適用于形成乳濁液之類的液。但要特別注意避免燃燒產生的毒氣造成二次污染。例如 ,對于只含有 C, H , O 元素的有機廢物在燃燒時一般不會造成二次污染 ,而含有鹵素 N , S等元素的有機廢物焚燒時將會釋放多種有害氣體。
6. 生物實驗廢水的處置方法
處理生物實驗廢水常用的方法是熱力消毒滅菌和化學藥劑消毒滅菌。熱力消毒滅菌法是通過高溫加熱使廢水溫度達到或超過某些有害微生物存活溫度的最高極限 ,殺死細菌 ,以確保排出廢水的安全?;瘜W藥劑消毒滅菌法則是利用各種化學藥劑對廢水中的有害微生物進行殺菌消毒處理 ,目前常用的消毒工藝有臭氧消毒、氯消毒、堿消毒等。在實際操作中 ,可以采用熱力和化學藥劑相結合的消毒滅菌方式 ,安全有效地處理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廢水。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yè)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yè)負責,環(huán)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guī)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