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產(chǎn)品關鍵字:
黑熱病實驗室診斷與結果分析
點擊次數(shù):606 發(fā)布時間:2012-4-28
黑熱?。↘ala-azar)又稱內(nèi)臟利什曼?。╲isceral le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蟲引起、經(jīng)白蛉傳播的慢性地方性傳染病。
[病因學] 杜氏利什曼原蟲生活史分前鞭毛體和無鞭毛體(利—杜小體)。前者見于白蛉消化道,后者見于人和哺乳動物細胞內(nèi)。當雌性白蛉叮咬受染動物或患者時,將血中利杜體吸人白蛉胃中,2~3d后發(fā)育為成熟前鞭毛體,并以縱二分裂法繁殖,1周后前鞭毛體大量聚集于白蛉口腔及口器,當其叮咬人或動物時前鞭毛體即侵人體內(nèi),大部分被巨噬細胞所吞噬并在其中繁殖、增生,鞭毛脫落成為無鞭毛體。
[實驗室診斷]
1.特異性檢查
(1)骨髓、淋巴結及肝、脾組織檢查。
(2)血清學檢查。
2.非特異性檢查
(1)血常規(guī)檢查。
(2)血液生物化學檢查。
[結果分析與判斷]
1.骨髓、淋巴結及肝、脾組織檢查 骨髓、淋巴結及肝、脾組織穿刺涂片查見利杜體,或穿刺物培養(yǎng)查見前鞭毛體可確診。
2.血清學檢查 血清原蟲特異性抗原、抗體檢測有助診斷。ELISA用于檢測宿主的特異循環(huán)抗體或抗原;單克隆抗體—抗原斑點試驗、競爭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等,陽性率皆達90%以上,極少假陽性。
3.血常規(guī)檢查 血常規(guī)檢查顯示全血細胞減少,白細胞多在(1.5~3.5)×109/L間,嚴重者甚至中性粒細胞缺乏;呈中度貧血,血小板減少。
4.血液生物化學檢查 球蛋白顯著增高,清蛋白減少,A/G可倒置;血清ALT、AST水平升高。
黑熱病早期不典型,凡曾在流行區(qū)白蛉活動季節(jié)居住或有逗留史的人,長期、反復不規(guī)則發(fā)熱,進行性脾大、貧血、消瘦、白細胞減少等,都應想到瘧疾的可能性。本病應與結核病、傷寒、布氏菌病、瘧疾、血吸蟲病等相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