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猿猴免疫缺陷病毒(HIV / SIV)對宿主的感染依賴于病毒包膜糖蛋白(Env)與免疫細胞表面的宿主蛋白CD4結合。盡管在人類中該結構域相對穩(wěn)定,但黑猩猩CD4的Env結合域則存在高度多態(tài)性:在野生種群中有9個不同的變體。在最近發(fā)表在《PNAS》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Beatrice H. Hahn團隊發(fā)現(xiàn): CD4多樣性并非黑猩猩擁有,許多其它非洲靈長類物種中也存在上述CD4受體多樣性。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對超過500只猿類的CD4蛋白最外層(D1)結構域進行了表征。結果顯示,29個靈長類物種中有24個存在多態(tài)性殘基,其中一個物種中鑒定出多達11種不同的變體。感染實驗結果顯示:D1結構域氨基酸置換會影響SIV膜蛋白 Env介導的侵染過程。此外,作者在不同屬的靈長類動物中發(fā)現(xiàn)了幾種相同的CD4多態(tài)性,包括添加了N-連接的糖基化位點,為物種的平行進化提供了新的佐證。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靈長類動物CD4蛋白的HIV / SIV Env結合區(qū)在物種內部和物種之間都高度可變,并表明這種多樣性通過平衡選擇已經(jīng)維持了幾百萬年,而且至少部分原因是為了保護宿主免受靈長類慢病毒的侵染。此外,盡管感染SIV的物種已發(fā)展出避免疾病進展的特定機制,但靈長類慢病毒具有內在致病性,并已在宿主基因組上留下了印記。
(圖1,黑猩猩CD4序列多樣性及其感染能力比較分析)
首先,作者比較了野生黑猩猩以及人類的CD4 alpha鏈序列差異。結果顯示,人與黑猩猩的CD4 蛋白2號外顯子序列*一致,部分黑猩猩個體3號外顯子83號位點存在一個氨基酸突變(I83T)。感染實驗結果表明,相比人類CD4受體,兩種不同變體(I83,T83)的黑猩猩CD4蛋白受一系列SIV感染的效率均明顯較低。進一步,作者比較了大猩猩與人類CD4蛋白的序列差異,發(fā)現(xiàn)其中18,27,31,34號位點的氨基酸存在變異,其受一系列SIV感染的效率均不同程度地低于人源CD4受體。
(圖2,大猩猩CD4序列多樣性及其感染能力比較分析)
除此之外,作者在不同類型的非洲猿類中均發(fā)現(xiàn)了CD4 alpha鏈的物種內與物種間序列多樣性。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靈長類CD4受體處于平衡選擇之下,并且這種多樣化是靈長類慢病毒與其宿主之間共同進化“軍備競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