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人們對他人尤其是他們所嫉妒的人的不幸幸災樂禍,其實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不用過分擔心會被看作是殘忍和不道德的行為。
你有沒有試過人生得意時對不如你幸運的人暗中幸災樂禍?事后你的內心那個更善良的自我也許會站出來對另一個小惡魔進行批評。不過,據(jù)相關報道,心理學家的發(fā)現(xiàn)也許能平復你事后的內疚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的實驗表明,幸災樂禍是人們情感的一個重要部分,并不總是病態(tài)的,這種情感更多地會在成功人士身上出現(xiàn)。普林斯頓大學的Mina Cikara和Susan Fiske教授一起主持了這項研究。
Mina教授認為,同情心的缺失并不總是病態(tài)的。這是人類的一種正常心理反應,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但大部分人都會有缺乏同情心的時候。“舉例來說,如果你正在考慮成立一個工作機構,一個有趣的問題會在你的腦海里出現(xiàn):競爭是促進雇員生產的*方式嗎?在某些場合,競爭可能是有益的,但在另外一些方面,人們可能專注于如何把對手搞垮,這并不是一個有同情心的組織想要的。”
研究者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將被測試者與一臺可以檢測肌動電流的機器相連,機器可以捕捉到他們微笑或者得到快感時的電流活動。他們被展示不同群組的照片,這些照片蘊含著研究者設想的象征關系:用老者象征同情,用學生表示驕傲,用吸毒者對應厭惡,用富有人士炫富的鏡頭對應嫉妒。這些照片隨后與不同場景加以配對,如一個樂觀的事件(抽中五塊錢的獎金)、一個消極的事件(被駛過泥潭的的士濺濕了衣服)、一個普通事件(上洗手間)。
參與者被詢問對于每組配對的感受,同時他們的本能反應正處于機器的監(jiān)測之下。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設備發(fā)現(xiàn)人們可以從他人的不幸中獲得快感,盡管他們不會主動報告。Fiske教授稱,人們往往不愿意報告幸災樂禍的情緒,所以用科學設備加以追蹤是很有必要的。
進一步的實驗發(fā)現(xiàn),參與者更容易對他們所妒忌的人產生電流震動。研究人員指出,當參與者說他們會傷害別人時,可以觀察到他們似乎希望這件事真的可以發(fā)生的表情,這很有趣。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yè)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yè)負責,環(huán)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guī)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