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和復旦大學腫瘤醫(yī)院等機構(gòu)的研究人員在《PLoS ONE》雜志上聯(lián)合發(fā)表了題為“Spectrum of Oncogenic Driver Mutations in Lung Adenocarcinomas from East Asian Never Smokers”的研究論文。生物通
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季紅斌研究院、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的陳海泉教授以及范德比爾特大學癌癥研究中心(Vanderbilt-Ingram Cancer Center)的William Pao教授為這篇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
季紅斌課題組長期致力于肺癌基因組學的研究。以往在52例肺癌樣本中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非吸煙肺腺癌患者來源的腫瘤樣本具有特殊的致癌基因突變譜:約90%患者的腫瘤樣本中具有EGFR, KRAS, HER2及EML4-ALK四種基因突變中的一種。由于目前臨床上已經(jīng)有一些小分子藥物可以有效地抑制突變的EGFR、HER2 和ALK的活性,因此絕大多數(shù)非吸煙的肺腺癌患者有可能從這些藥物的治療中獲益的。生物通
在新文章中,研究人員在前期工作基礎(chǔ)上進行了更大規(guī)模和更為深入的分析:在202例非吸煙肺腺癌患者來源的腫瘤樣本中,對EGFR, KRAS, HER2, ALK突變以及zui近發(fā)現(xiàn)的ROS1基因融合進行了檢測以及臨床相關(guān)性分析。研究結(jié)果表明,大約89%患者的腫瘤樣本中具有而且只具有以上五種突變中的一種。這一工作不但證實了該課題組以往的研究結(jié)果,而且發(fā)現(xiàn)EGFR突變的患者與非EGFR突變的患者相比年齡偏大(58.3 Vs 54.3, P = 0.016),而存在未知基因突變的患者與具有已知突變的患者相比年齡偏小 (52.3 Vs 57.9, P = 0.013)。該研究將為臨床的個體化分子靶向治療提供理論依據(jù)。
新研究在更大樣本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建立并完善了非吸煙肺腺癌人群中關(guān)鍵的致癌基因突變譜。該研究課題獲得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上海市科委的項目經(jīng)費資助。